阳明病,胁下硬满,不大便而呕,舌上白苔者,可与小柴胡汤。其人静而时烦,与躁而无暂安者迥殊矣。
虽无寒热往来于外,而有寒热相持于中,仍不离少阳之治法耳。初能食,至六七日阳气来复之时,反不欲食,是胃中寒冷,因水停而然,名曰晚发,因痼瘕、谷疸等为未除也。
故能提胃中之气,除胸中实邪,为吐剂中第一品药。盖太阳主外,阳虚不能作汗,故发热而反无汗;少阴主里,阴虚生内热,故身无热而汗反出。
但肢节烦疼,则一身骨节不烦疼可知。 二方皆是散饮之剂。
详太阳、少阳篇。 肝苦急,甘以缓之,酸以泻之,辛以散之,此小建中为厥阴驱寒发表平肝逐邪之先着也。
但治上焦之实热,而罔顾下焦之虚寒,则热病未除,下利不止矣。《内经》曰∶“诸腹胀大,皆属于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