胸实者,邪陷则为胸中痞□,气上冲咽喉,不得息,瓜蒂散证也。论用药标病攻击,宜生料者,以气全力强;本病服饵,宜制炼调剂大成,病在元气,宜醇淡。
至六日,与承气汤一升,若不大便六、七日,小便少者,虽不能食,但初头□,后必溏,未定成□,攻之必溏,须小便利,屎定□,乃可攻得病二、三日,无太阳、少阳证,烦躁心下□,至四、五日,不大便。伤寒大吐、大下之后,津液极虚。
以水灌之亦喘者,是形寒,寒魏荔彤曰:此申明本条喘急一证,有因水而成者。 黄帝曰∶余闻人有精、气、津、液、血、脉,余意以为一气耳,今乃辨为六名,余不知其所以然。
初服一剂,三升尽,病不解,再服一剂,病犹不解,乃更服三剂,以一日一夜周十二时为度,务期汗出病解而后已。若生下腹外死者,其尸系淡红赤色,胞衣白,却无紫黑色,极易验也。
太阳中风之邪未罢,必自汗出,当从太阳阳明中风治之,宜桂枝加葛根汤解之。主之以麻黄汤者,解表发汗,逐邪安正也。
然虽已入阳明,尚恐未离太阳,故必重辨其脉,脉实者可下;若脉浮虚者,仍是阳明兼太阳,便宜汗而不宜下也。病有表里证者,当审其汗、下何先,先后得宜为顺,失宜为逆。